對孕婦來說,葉酸(維生素B9)是最常被醫師反覆強調的營養素,B9功效不僅與造血、能量有關,更是胎兒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因子。缺乏葉酸,可能導致神經管缺陷等嚴重問題,因此孕期補充葉酸早已成為國際衛生組織與台灣衛福部的標準建議。本文將深入介紹葉酸功效的作用、來源、臨床建議劑量,以及孕婦在不同階段應如何正確補充。
葉酸是什麼?
葉酸(Folic acid)屬於水溶性維生素B群的一員,又稱維生素B9,葉酸的名字比B9更廣為人知。葉酸名稱其實來自拉丁文「folium」(葉子),因為它最早從菠菜等深綠色葉菜中被發現。在食物中多以「葉酸鹽(Folate)」型態存在;市售補充劑通常為「葉酸(Folic acid)」或活性型「甲基葉酸(5-MTHF)」。
維他命B9,葉酸的發現過程
1931年印度的病理學家 Lucy Wills(露西·威爾斯) 在孟買(現今的孟買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孕婦的「巨球性貧血」。她觀察到許多懷孕婦女因貧血而死亡,並且這種病無法靠鐵劑治療。出於直覺,她嘗試讓這些病人飲用一種廉價的食物──酵母萃取物,其中最便宜的來源是馬麥醬(Marmite)。馬麥醬是一種商業酵母萃取物,由啤酒釀造的副產品製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麥醬被列入士兵的口糧中,人們認為它對治療糖尿病有奇效。是維生素的豐富來源。結果令人驚訝:患者的血液狀況顯著改善,症狀逐漸緩解。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暗示「葉酸的存在」。這個未知的因子後來被稱為Wills factor,威爾斯因子,以紀念她的貢獻。
有時候,微不足道的一片綠葉,就能改變無數人的生命
1930年代末到 1940 年代美國與英國的科學家們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這種物質廣泛存在於綠葉蔬菜中,因而將它命名為folic acid(來自拉丁文folium,意指「葉子」)。中文翻譯成「葉酸」,既保留了「來自葉子」的意涵,也反映了它的化學特徵(為一種 含有對氨基苯甲酸結構的酸性化合物)。
1941年美國藥理學家 H. K. Mitchell 與同事成功從菠菜葉中分離出這種新因子。當時純化的過程非常困難,因為葉酸的含量極低,需要處理數百公斤的菠菜,才能獲得微量的結晶。想像一下,實驗室裡堆滿了菠菜葉,卻只為了幾毫克的珍貴物質!是不是讓人忍不住好奇:這樣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1943年藥廠(Lederle Laboratories)首次成功合成葉酸,讓這個維生素可以被大量製造並應用於臨床。這一突破,意味著全球孕婦和貧血患者終於有了新的救命工具。有時候我們會在營養標示上看到「葉酸(維生素B9)」或「葉酸鹽(folate)」。其實 folate 指的是天然存在於食物中的各種型態,而 folic acid 則是合成型、穩定性更高,常用在補充劑和食品添加。
維他命B9葉酸功效
B9功效: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葉酸最廣為人知的功效,就是在懷孕初期協助胎兒神經管的正常閉合。神經管會在受孕後第 28 天左右完成閉合,但此時許多女性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若葉酸不足,可能造成 脊柱裂(spina bifida) 或 無腦兒(anencephaly),這些都是嚴重且不可逆的先天缺陷。懷孕初期(前三個月),胎兒神經管正在閉合,若葉酸不足,可能導致脊柱裂或無腦兒等缺陷。臨床研究顯示,孕前及孕早期每日補充 400 μg 葉酸,可降低神經管缺陷風險高達 50–70%。因此國際間普遍建議,女性在計劃懷孕前就應開始補充葉酸,才能在關鍵的神經管發育期提供足夠支持。
美國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指出,每日補充 400 μg 葉酸,可降低神經管缺陷風險 50–70%(CDC, 1992; Blencowe et al., 2010, BMJ)。
B9功效:參與DNA與細胞分裂
葉酸是核酸合成的重要輔酶,與DNA和RNA的形成密切相關。葉酸是合成 DNA、RNA 所必需的輔酶,特別在細胞快速分裂的時期(例如:胎兒成長、青少年發育、傷口癒合)顯得格外重要。缺乏葉酸會導致 DNA 合成出錯,使細胞無法正常分裂,進而影響組織再生與修復。充足的葉酸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也因此被研究作為癌症風險調控的一部分。
一項刊登於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指出,葉酸參與 嘌呤與胸苷酸(thymidylate) 的合成,缺乏時 DNA 會出現「錯配修復錯誤」,增加細胞突變風險(Choi & Mason, 2000)。
B9功效:促進造血功能,預防巨球性貧血
葉酸與維生素B12是「造血雙胞胎」,兩者缺乏都會造成 巨球性貧血。當葉酸不足時,紅血球前體細胞雖然能長大,但因 DNA 合成受阻,細胞無法順利分裂,結果形成「體積大卻功能差」的紅血球。患者常表現為 疲倦、頭暈、心悸、臉色蒼白。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指出,葉酸補充能顯著改善貧血患者的紅血球平均體積(MCV),並提高血紅素濃度(Chanarin et al., 1979)。
葉酸常與維生素B12並行,兩者缺乏都可能導致類似的貧血。
B9功效:調控同半胱胺酸,維護心血管健康
葉酸參與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到甲硫胺酸(Methionine)的轉換。若葉酸不足,同半胱胺酸會在血液中累積,而高同半胱胺酸血症被認為與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相關。2006 年一項涵蓋 37,000 人的 meta-analysis(JAMA)發現,補充葉酸能顯著降低血漿同半胱胺酸濃度,並使缺血性中風風險下降約 18%。因此葉酸不只是孕婦需要,對於中老年族群,也能作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一環。
B9功效:支持神經系統與心理健康
葉酸與維生素B6、B12 一起參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的合成。當葉酸不足時,腦內化學平衡被打亂,可能出現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甚至憂鬱症的風險。補充葉酸能幫助維持情緒穩定、增強專注力,對於壓力大的上班族與年長族群都很重要。哈佛醫學院一項追蹤研究發現,葉酸攝取不足的人,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出 42%(Mischoulon & Fava, 2002)。臨床上常與B12、B6搭配,作為輔助精神醫學治療的一部分。
葉酸的作用,從胎兒神經發育到成人心血管保健,涵蓋了生命最基本也最關鍵的過程。它是DNA 的建築師、紅血球的養分、心血管的守門員,也是 情緒穩定的幕後推手。無論是準媽媽、成長中的孩子,還是中老年人,葉酸都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
富含葉酸(維生素 B9)的食物清單
食物清單,包含葉酸含量(每 100 g)以及葉酸型態(天然食物 folate 型態或合成 folic acid 型態),方便了解日常攝取來源。
天然食物中的葉酸(folate,polyglutamate form)
這些食物中的葉酸是天然 folate,多谷氨酸型(polyglutamate),需腸道酶轉換成單谷氨酸型(monoglutamate)才能吸收,吸收率約 50%。
食物 | 葉酸含量(μg / 100 g) | 型態/特性 |
---|---|---|
菠菜(生) | 194 μg | 天然 folate,多谷氨酸型,需經腸道酶去除多谷氨酸才能吸收 |
芥藍(生) | 141 μg | 天然 folate |
花椰菜(生) | 63 μg | 天然 folate |
綠花椰菜(生) | 63 μg | 天然 folate |
苜蓿芽 | 89 μg | 天然 folate |
毛豆(熟) | 240 μg | 天然 folate,水煮會稍微流失 |
扁豆(熟) | 181 μg | 天然 folate |
鷹嘴豆(熟) | 172 μg | 天然 folate |
蘆筍(煮) | 149 μg | 天然 folate,高溫烹煮會部分流失 |
酪梨 | 81 μg | 天然 folate |
動物性來源
肝臟類富含葉酸,為天然來源,但烹煮過程中葉酸水溶性,會隨煮水流失。
食物 | 葉酸含量(μg / 100 g) | 型態/特性 |
---|---|---|
豬肝 | 290 μg | 天然 folate,動物內臟吸收率較高 |
雞肝 | 588 μg | 天然 folate |
牛肝 | 290 μg | 天然 folate |
蛋黃(熟) | 146 μg | 天然 folate,但量較少 |
強化食品 / 補充劑(folic acid,monoglutamate form)
合成 folic acid 吸收率高,容易控制攝取量,因此孕婦及高風險族群多採用補充劑或強化食品。
食物/產品 | 葉酸含量(μg / 100 g 或 per 片) | 型態/特性 |
---|---|---|
強化早餐穀片 | 100–200 μg | 合成 folic acid,單谷氨酸型,隨餐吸收率約 85% |
強化小麥粉/麵包 | 140 μg | 合成 folic acid |
葉酸補充劑(片) | 400 μg / 片 | 合成 folic acid,隨餐吸收約 85–100% |
- 烹調注意:葉酸耐熱性有限,水溶性高,長時間煮沸或汆燙會流失約 50% 以上。建議快炒、蒸或短時間汆燙。
- 多樣攝取:蔬菜、豆類、內臟及全穀可以互補,保證足量攝取。
- 強化食品/補充劑:孕前、孕早期或高風險族群可額外補充 400 μg folic acid / 日,確保達到 RDA。
日常攝取、單位與注意事項
建議攝取量(常用單位:μg DFE)
- 一般成人(19 歲以上):400 μg DFE / 日(RDA)。
- 懷孕期:600 μg DFE / 日(孕期需求上升)。
- 哺乳期:約 500 μg DFE / 日(視各國建議略有不同)。
台灣(衛福部 / 國民健康署)具體建議
- 育齡婦女(有生育計畫者)一般建議每日 400 μg,備孕與孕早期建議增加(孕前 1 個月起至懷孕期間可採 600 μg 的實務建議)。
DFE(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與合成葉酸的換算
DFE是葉酸的計算單位,與維生素B3相同,都有自己的計算單位。因為天然食物中的 folate 與合成 folic acid 吸收率不同,因此需要一個涵蓋兩者的計算基礎。
為什麼需要 DFE?
葉酸(Folate/Folic acid)在食物與補充劑中的型態不同,吸收率差很多。
- 天然食物中的葉酸(folate):分布在蔬菜、水果、豆類、內臟中,結構常是「多谷氨酸型」(polyglutamate form),人體吸收前需先去除多餘的谷氨酸尾巴。這個步驟效率有限,因此吸收率較低。一般估計約 50% 被吸收。
- 合成葉酸(folic acid):是單一穩定結構(monoglutamate form),不用經過多步驟分解,腸道吸收率高。若隨餐食一起攝取,吸收率約 85%;空腹單獨服用時甚至可達 100%。
DFE 的設計概念與計算公式
為了公平、準確地比較不同來源的葉酸,科學界提出了 DFE(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膳食葉酸當量) 概念。同樣「標示 100 μg」的葉酸,實際被人體利用的量,天然食物遠低於補充劑。
- 1 μg DFE = 1 μg 食物中的天然 folate
- 1 μg DFE = 0.6 μg 合成 folic acid(隨餐食),100 μg folic acid(隨餐吃) ≒ 170 μg DFE
- 1 μg DFE = 0.5 μg 合成 folic acid(空腹補充),100 μg folic acid(空腹吃) ≒ 200 μg DFE
這裡的1.7 倍、2 倍,就是反映合成葉酸比天然葉酸更好吸收。
假設一名女性早餐吃了:菠菜(天然 folate 200 μg)、強化麵包(添加 folic acid 100 μg)、午餐後補充一顆葉酸膠囊(含 folic acid 400 μg,隨餐吃)。因此,葉酸總共攝取:200 + 100X1.7 + 400X1.7 = 1,050 μg DFE
上限(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針對成人,合成葉酸(來自補充劑或強化食品)之上限為 1,000 μg(1 mg/day),此上限主要是為了避免掩蓋維生素 B12 的缺乏導致神經病變而設。天然食物中的 folate 不列入此 UL。
缺乏葉酸會出現哪些症狀?(臨床表現詳述)
葉酸缺乏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造血異常(巨幼紅血球性貧血)」;口腔黏膜與消化道、少數精神或神經症狀亦可見。
血液學表現(最典型)
巨幼紅血球性貧血(macrocytic/megaloblastic anemia):紅血球體積(MCV)升高、血紅素下降,患者常見 疲倦、氣促、心悸、臉色蒼白。血液塗片常見超分葉中性球(hypersegmented neutrophils)。這類貧血是葉酸直接影響 DNA 合成造成的結果。
口腔與消化道症狀
舌炎(glossitis)、口腔潰瘍、食慾不振、腹痛或腸胃不適。因口腔與胃腸道上皮細胞更新快速,易受葉酸不足影響。
神經或精神症狀(較少見且非典型)
傳統教科書指出:葉酸缺乏通常不會像 B12 缺乏那樣產生明顯周邊神經病變(如手腳麻木);若出現神經症狀,需同時排除或評估維生素 B12 是否合併缺乏。葉酸缺乏仍可能造成情緒改變、注意力下降或認知差異(神經精神症狀)。
對妊娠的影響
孕婦若葉酸不足,母體可能出現貧血、疲憊;胎兒風險包括神經管缺陷、早產及出生體重過輕等。這使孕前與孕早期補充尤為重要。
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族群?
下列族群在臨床上被視為「葉酸缺乏或不足的高風險族群」,需要被特別追蹤或考慮補充:
- 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女性(特別是孕早期)——因為胚胎神經管在受精後短短數週內形成(很多人懷孕時尚未察覺),葉酸不足會顯著提高 NTD 風險。
- 營養不良或飲食單一的人(如長期偏食、缺乏蔬菜豆類或無強化食品攝取者)——天然葉酸主要來自綠葉蔬菜、豆類、內臟等,飲食不均衡易導致不足。
- 慢性酒精使用者——酒精干擾葉酸吸收、肝臟儲存與代謝,增加缺乏風險。
- 腸道吸收不良或接受胃腸手術者(乳糜瀉、克隆氏症、胃切除或胃繞道手術、長期慢性腹瀉)——因腸道損傷或縮短導致吸收不足。
- 接受透析或慢性腎病患者——透析過程會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包含葉酸),需補充或監測。
- 服用特定藥物者:如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抗癲癇藥(phenytoin、phenobarbital 等)、trimethoprim、sulfasalazine 等會影響葉酸代謝或降低吸收。這類病人常需醫師指導下額外補充或給予葉酸衍生型藥物(如葉酸或葉酸鹽)。
- 有特定基因多態性者(例如 MTHFR C677T)——這類基因變異會改變葉酸一碳代謝途徑,影響葉酸(尤其是合成 folic acid)轉換為活性 5-MTHF 的效率,部分人可能從活性葉酸(L-5-MTHF)而非合成葉酸受益。遇到此情況可諮詢醫師或遺傳諮詢。
- 年長者:雖然年長者更常見的是 B12 缺乏,但因為多病、藥物多、飲食改變,仍需注意葉酸狀態與整體微量營養素攝取。
維他命B7葉酸補充實務建議
飲食優先:多攝取富含 folate 的食物──深綠色葉菜(菠菜、空心菜、油菜)、豆類(扁豆、毛豆、黃豆)、豬肝與全穀、酪梨等;煮食時避免過度久煮或大量開水汆燙(葉酸為水溶性、遇高溫與水會流失)。
育齡婦女 & 準備懷孕的婦女:從計畫懷孕前至少 1 個月就開始補充 400 μg(0.4 mg)合成葉酸 / 日(或等效 DFE);若已懷孕則在醫師指導下繼續(常見孕期配方含 600 μg DFE)。國際指引(WHO、CDC、USPSTF)均支持此建議。
高風險婦女(曾有 NTD 胎兒):在醫師監督下,常建議 4 mg(4,000 μg)/日 的高劑量補充,從孕前 3 個月開始並持續至妊娠早期(或依醫師指示)。此高劑量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並注意與 B12 評估合併進行。
一般成人若飲食均衡且無高風險因子,多數可從飲食與含葉酸之強化食品取得足量;但若飲食不足或屬高風險族群(上文列出者),建議補充劑或複合孕婦維他命,並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注意 UL 與 B12:合成葉酸補充(尤其 >1 mg/日)有掩蓋 B12 缺乏之風險(可能讓 B12 引起的神經損害未被及早發現),因此長期高劑量補充前應檢測 B12 或在醫師監督下使用。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備孕葉酸不可少」等相關健康宣導頁面(台灣建議)。
- CDC — About Folic Acid / clinical overview(美國疾管署,NTD 預防與補充建議)。
- NIH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 Folate / Folate (Health Professional & Consumer Fact Sheets)(DFE 換算、缺乏症狀)。
- WHO guidance / Optimal Serum and Red Blood Cell Folate concentrations(RBC folate 906 nmol/L 指標與族群監測)。
- StatPearls / Folic Acid Deficiency(臨床症狀、實務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