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覺得疲憊、專注力下降,不只是壓力或睡眠不足問題,營養素的缺乏也可能是關鍵原因。維生素B1(Thiamine,硫胺素)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B1雖然不是最吸睛的營養素,卻是身體能量的「第一道開關」。大航海時代的水手缺少它,數月後就罹患壞血病,甚至死亡。本文將了解維生素B1功效、缺乏時的警訊、天然食物來源,以及該怎麼透過飲食或補充劑來維持足夠攝取。
從大航海時代到現代:腳氣病
在 15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水手長時間待在船上,主食多是經過加工的白米與乾糧,缺乏新鮮食物。這樣的飲食模式,讓一種可怕的病症開始肆虐——病人會出現四肢無力、浮腫、心悸、走路困難,嚴重時甚至死亡,這就是腳氣病(Beri-Beri)。當時人們以為這是「壞空氣」或感染引起,卻始終找不到病原。
維生素B1的發現之路
到了 19 世紀末,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腳氣病在東南亞尤其嚴重。當地軍隊、監獄和學校裡,吃大量精白米的人群罹病率極高;反之,以糙米或雜糧為主食的人則少見此病。日本軍醫高木兼寛在 1880 年代提出「飲食相關假說」,主張多吃大麥與肉類能預防腳氣病。雖然當時還沒有維生素的概念,但這是重要的里程碑。
真正的突破來自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890 年代,荷蘭醫師 Christiaan Eijkman 注意到,用白米餵養的雞會出現麻痺和神經病變,而吃糙米的雞卻健康。進一步研究發現,米糠中有某種「防腳氣因子」。Eijkman 因此在 1929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雖然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物質的化學結構。
直到 1910 年,日本化學家 鈴木梅太郎 首度從米糠中提取到這種活性成分,並稱之為 “Oryzanin”。不久後,科學界才逐步確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 維生素 B1(Thiamine)。它是人類第一個被發現的「維生素」,也正式揭開了「維生素科學」的大幕。進階閱讀:發現維生素的奇妙旅程:從壞血病到諾貝爾獎。

維生素B1的名稱Thiamine
1920 年代,德國化學家 Robert R. Williams(後來成功純化並確定結構的人)建議將它命名為 Thiamin(e)。“Thia-” 來自它分子結構中的 硫(Sulfur) 原子。“-amine” 則來自它分子中帶有的 胺基(Amine group)。Thiamine 這個名字是由 Robert R. Williams 在 1930 年代提出的,為了反映它的化學結構(硫 + 胺基),後來成為維生素 B1 的正式名稱。Thiamine = 含硫的胺基化合物,這個名字在 1936 年左右開始被廣泛使用,並且延續至今。
維生素B1的功效:身體的能量開關
只有植物、微生物和一些真菌能夠生物合成硫胺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硫胺素是一種外源性物質,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因此了解B1功效,正確認識這種身體必需元素,更能理解一些維他命廣告用詞的意義。
維生素B1功效1:促進能量代謝(核心功能)
維生素 B1 最主要的功效,是幫助我們把吃進去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幫助碳水化合物(醣類)轉換成能量,參與「檸檬酸循環」與「能量生成」。這個完整的能量轉換是這樣的:
正常能量代謝:醣類 → 葡萄糖 → 丙酮酸 → 乙醯輔酶 → 檸檬酸循環 → 能量。
檸檬酸循環又稱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克氏循環(Krebs Cycle,1937 年提出這個循環的科學家 Hans Krebs),B1在檸檬酸循環中把「α-酮戊二酸」轉換成「琥珀醯輔酶 A」,成為身體能量。
飯、麵、麵包或甜點進入身體後,會被消化吸收成為葡萄糖,再逐步轉換成丙酮酸。如果沒有 B1,丙酮酸就無法順利進一步變成乙醯輔酶 A,而乙醯輔酶 A 正是能量工廠──也就是檸檬酸循環──的入場券。換句話說,B1 就像是一把鑰匙,讓葡萄糖真正進入能量生產線。
如果缺乏它,能量轉換會卡住,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大腦、心臟和肌肉這些最需要電力的器官,能量釋放慢、效率低,讓人覺得容易累、沒精神,這也是有些文章提及B1能幫助提振精神、皮膚與黏膜健康。
在說明B1功效時,其實核心功能是B1的主要作用,這項作用涉及到身體多個關鍵酵素反應,補充主要三種:
- 丙酮酸脫羧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PDH):把丙酮酸轉成乙醯‐CoA,銜接糖解與三羧酸循環(TCA),直接影響 ATP 產生,ATP是 Adenosine Triphosphate(腺苷三磷酸),它通常被稱為人體能量貨幣。
- α-酮戊二酸脫羧酶(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TCA 重要步驟,維持細胞呼吸鏈與能量輸出。
- 支鏈α-酮酸脫羧酶(branched-chain α-ketoacid dehydrogenase):代謝支鏈胺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
維生素B1功效2:蛋白質/脂質代謝
除了處理碳水化合物,B1 在蛋白質和脂質代謝上也有角色。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後,身體需要不斷地把這些胺基酸重新排列、轉換,才能製造新的細胞組件與修復材料,而這其中也需要 B1 參與。同時,當身體把脂肪拿來當燃料使用時,B1 也會介入能量轉換過程,協助脂質的燃燒。雖然這些並不是它的核心任務,但缺了它,整個代謝網絡會像拼圖缺角一樣,運作起來不完整。
有些網友可能會覺得,B1幫助脂質燃燒,那麼是否代表缺少B1容易發胖?補充B1就容易減肥?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行銷誇大的功效。基本上缺乏 B1不會直接導致變胖。可能讓你容易疲倦、活動量下降,間接減少熱量消耗。如果你攝取的熱量很高,但身體無法有效燃燒,理論上可能增加脂肪堆積風險。但缺乏B1的同時,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疲勞、肌肉無力等症狀,有些人可能反而體重下降,而不是增加。
維生素B1功效3: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
B1 的另一個次要但同樣重要的功能,是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它能協助製造一種叫做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神經傳導物質,這種物質負責在神經與神經之間,或神經與肌肉之間傳遞訊號。當乙醯膽鹼不足時,人會變得反應遲緩,甚至出現記憶力下降或手腳麻木、神經痛。缺乏 B1 會導致神經傳導與軸突/髓鞘維持受損,產生周邊神經病變(麻木、刺痛、肌力下降),長期缺乏 B1,除了感覺容易疲倦,還會出現神經方面的症狀,在嚴重缺乏時可出現精神/認知障礙(Wernicke–Korsakoff 指徵群)。
維生素B1功效4:提升細胞抗氧化力,保護神經、血液與皮膚
細胞有一條「五碳磷酸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的能量小工廠,主要工作是生產一種叫 NADPH 的分子。這個 NADPH 就像細胞的「抗氧化盾牌」,能幫助清除過多的自由基,保護細胞不被氧化損傷。如果沒有足夠的 B1,這條途徑的效率就會下降,NADPH 生成變少,細胞抵抗氧化壓力的能力就會打折扣。
維生素B1功效5:支持心臟功能(心肌代謝)
B1 也和心臟功能息息相關。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歇的肌肉,它需要穩定且大量的 ATP(腺苷三磷酸)能量供應,對於心肌氧化代謝至關重要,B1 的存在才能確保心肌細胞的能量轉換順利進行。一旦 B1 不足,可能導致心跳不規則、心臟無力,甚至影響血液循環,嚴重缺乏時可能出現 「濕性腳氣」(high-output 心臟衰竭、心搏加速、浮腫)。
維生素B1功效6:維持正常的食欲
B1 幫助食物(碳水化合物)轉換為能量,缺乏時常見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與體力下降,這與剛剛提到的能量代謝轉換有關。如果 B1 不足,這個能量轉換流程就不順暢,身體的「能量感知系統」會錯亂。大腦會接收到錯誤訊號,可能表現為「吃了也不覺得飽」或「不太餓」,導致食慾不穩定。而腦中控制食慾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乙醯膽鹼)需要足夠能量和代謝支持才能正常工作。缺乏 B1 時,這些訊號傳遞可能不夠精準,也會造成食欲異常。
維生素B1功效7:防止代謝性酸與乳酸堆積
當 PDH(丙酮酸脫羧酶)活性下降(B1 不足)時,丙酮酸不能順利進入檸檬酸循環,會轉為乳酸,可能造成 乳酸升高 / 代謝性酸血症 的傾向(在重症或嚴重缺乏者更明顯)。
維生素B1功效8:預防憂鬱症,幫助正向情緒
有許多研究證明,維生素B1可以預防憂鬱症,並對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一項針對74名有營養不良史的患者的研究表明,硫胺素缺乏與憂鬱症症狀之間存在直接關聯1。一項針對1500多名50-70歲中國居民的橫斷面研究表明,體內硫胺素濃度較低的受試者抑鬱症狀更嚴重2。此外,Ghaleiha等人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服用安慰劑相比,重度憂鬱症患者補充硫胺素六週後憂鬱症狀顯著改善3。
為了更直覺了解缺乏B1時的身體感受,我們將這些功效整理如下表:
功能領域 Functional Areas | B1 作用 / 原理 | 日常感受 / 身體表現 |
---|---|---|
能量代謝 | 幫助醣類、蛋白質、脂質轉換成能量,參與丙酮酸→乙醯輔酶 A→檸檬酸循環 | 吃飯後有精神、活動力充足;缺乏時容易疲倦、無力、動一下就累 |
神經健康 | 協助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生成,支持周邊與中樞神經功能 | 反應敏捷、手腳感覺正常;缺乏時會手腳麻、刺痛、注意力下降、記憶力變差 |
皮膚與修復 | 提供細胞生成能量,支持皮膚細胞更新與修復;透過五碳磷酸途徑產生 NADPH 提升抗氧化能力 | 皮膚光澤、有彈性、傷口修復快;缺乏時膚色暗沉、乾燥、修復變慢 |
抗氧化能力 | 支持五碳磷酸途徑(PPP),產生 NADPH,保護細胞免於氧化傷害 | 細胞活力好、減少自由基傷害;缺乏時容易感覺疲勞、老化加速、皮膚脆弱 |
精神與疲勞感 | 透過能量代謝與神經支持維持大腦活力 | 精神集中、情緒穩定;缺乏時容易倦怠、心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
食慾維持 | 參與能量感知與神經訊號傳遞,幫助大腦判斷飢餓與飽足 | 飯點會自然覺得餓、吃完有飽足感;缺乏時可能食慾不穩、吃不下或吃不夠 |
維生素B1在身體的吸收運用過程
維生素B1在體內的角色就像工廠裡的「啟動按鈕」,負責把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能量(ATP),讓我們有力氣運動、專注學習和維持日常運作。它還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支持大腦與肌肉的協調,並在抗氧化與細胞修復路徑中發揮作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人體飲食將食物吃進肚子後,到底如何攝取B1,運用在那些地方?這段說明稍微複雜,但與維他命B1營養補充品設計的原理有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了解,當然也可以跳過!
食物中的 B1:形式與食物矩陣
你吃到的 B1 在食物裡多以游離型 thiamine或與食物成分結合的形式存在(例如穀物胚芽、豬肉、豆類)。加工(如磨白米或精製)會大幅降低 B1 含量;相對地,全穀、豆類、瘦豬肉等保留較多。這代表 「吃哪種食物」 決定原始供給量與可用性。因此,用糙米、保留胚芽的穀物、常吃豆類和適量瘦肉,比只吃白米白麵更能保證 B1 來源。
食物烹調、處理與抗因子會影響B1可用量
B1 對熱、長時間烹調、鹼性環境與某些食品添加劑(硫酸鹽 / sulfites,例如一些罐頭或某些處理過的肉品/乾果)敏感。大量水煮、煮湯後丟掉湯汁會流失很多;而某些食物或加工物含有 thiaminase(分解酵素) 或其他「抗維生素因子」(如茶、某些生魚/raw fish 的 thiaminase、或食品中的硫氧化物),會在烹調或消化過程中破壞 thiamine。生的含 thiaminase 的魚類若未充分加熱,會使 B1 失活;而硫化物或亞硫酸鹽則能化學性破壞 thiamine 的分子結構。
胃與小腸中的「前處理」:如何從食物釋放出可吸收的 B1
食物進入胃後,胃酸與消化酶會幫忙從蛋白質或食物矩陣中釋放出游離的 thiamine,讓它到小腸成為可吸收的態樣。胃本身並不大量吸收 B1,但胃酸不足(例如長期使用 PPI,這是一種胃潰瘍可能服用的藥物)或胃腸手術/疾病會降低從食物釋放並後續吸收的效率,需特別注意或諮詢醫師評估是否補充。
小腸吸收
B1 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腸上段(十二指腸、空腸)。小腸上皮細胞以能量驅動的方式主動攝取 thiamine,是身體攝取B1的主要路徑,能高效吸收維生素。當腸腔內的 thiamine 濃度非常高時,也會有被動擴散參與,但被動路徑效率較低且非主要途徑。吸收是有飽和性的——吃一次超高劑量,並不表示全部都會被吸收;過高時主動運輸飽和,被動吸收占比小,多餘會被排出。
這也是故市售超高劑量補充劑常被設計為“保險”式用量(確保足夠人群吸收),但對於吸收機制受損者(例如轉運基因突變或腸道病變),即便劑量高也可能無法充分利用,這類病人可能需要特殊給藥(如注射)。
血中運輸與細胞攝取:TPP 是重要酵素輔酶
吸收進入腸上皮後,thiamine 會進入血液循環運輸到各組織,細胞內會把 thiamine 進一步磷酸化,形成 thiamine diphosphate / 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這是 B1 的活性輔酶形式,必須由酵素 thiamine pyrophosphokinase(TPK) 以 ATP 將 thiamine 轉成 TPP。TPP 才是直接參與代謝反應的形式。TPP是細胞內關鍵酵素的輔酶,因此缺乏B1會讓人「沒力氣、精神差、神經功能受損」,尤其高度能量需求的組織(腦、心、神經、肌肉)會最先受影響。
人體可短期儲存少量 B1(主要在肝、心臟、腦、肌肉中),但總儲量有限(通常只夠數天到數週的需求),因此要靠持續飲食補給。多餘的游離 thiamine 與代謝產物會經腎臟隨尿排出;這也是為何缺乏可快速發生且短期補充有顯著效果。慢性嗜酒、肝功能障礙或腎上處理異常會改變儲存或排泄動力學,增加缺乏風險。
缺乏維生素B1會怎樣?常見症狀與疾病
B1 在體內的儲存量很少,大約兩週不足就會出現問題。這也是腳氣病為何會在地理大發現時的水手中普遍出現。如果沒有穩定的食物補充B1,身體本身無法合成,症狀就會逐一浮現。
- 初期缺乏:疲倦、頭暈、食慾不佳、情緒低落。
- 嚴重缺乏:
- 腳氣病(Beri-Beri):四肢無力、浮腫、走路困難。
- Wernicke 腦病變:常見於嗜酒者,出現視覺、平衡與記憶障礙。
- Korsakoff 精神病變:長期缺乏導致嚴重記憶喪失與認知問題。
那些人可能缺乏維他命B1?
缺 B1 的風險主要出現在「攝取不足、消耗過高或吸收不良」的人群。典型生活習慣如長期吃精製白米、甜食多、酗酒,或生理狀態如懷孕、慢性疾病、腸胃手術後,都可能需要注意 B1 補充。
維生素 B1 缺乏的人群通常有幾個明顯特徵,主要跟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疾病狀態或生理需求有關,擁有下列狀況或疾病的人也可能無法正常吸收維生素 B1。整理如下:
主食高度精製或單一的人
像長期以白米、精製麵粉為主食的人,由於精製過程會去掉穀物中的大部分 B1(糠層和胚芽含量高),容易攝取不足。同時缺乏蔬菜、全穀物類、堅果類、豆類和種子類食物,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高熱量、高糖飲食但缺乏均衡的人
吃很多糖、甜食或精製澱粉,會快速消耗體內 B1 來轉化能量,如果飲食裡 B1 攝取不足,就容易相對缺乏。
長期酗酒的人
酒精會影響 B1 的吸收、儲存及利用。酗酒者常見缺乏,進而出現腳氣病或 Wernicke-Korsakoff 腦病變。
慢性病或消化吸收不良的人
像慢性腹瀉、克隆氏症、腸胃手術後、減肥手術或慢性消化不良的人,因為吸收受影響,也容易缺 B1。
長期透析或腎臟疾病患者
這些人因為腎功能問題或透析過程,體內水溶性維生素(包括 B1)可能被過度流失,需要額外補充。糖尿病會讓增加腎臟加強清除維生素 B1。
孕婦或哺乳期媽媽
懷孕或哺乳時,身體對 B1 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飲食未跟上,可能會相對不足。
老年人
年紀大的人吸收能力下降,加上食量可能減少、慢性疾病、多種藥物使用或維生素 B1 攝取不足等因素導致也容易缺乏 B1。
其他生活習慣、疾病
- 肝臟問題
- 厭食症或其他因飲食失調導致的營養不良
- 服用影響維生素 B1 吸收的藥物
- 愛滋病毒(HIV)/愛滋病(AIDS)
- 發燒、劇烈運動或其他對身體造成壓力的來源
- 食用可能會影響維生素B1吸收的食物(包括生海鮮,茶和咖啡)
高風險族群 | 為什麼容易缺乏 B1 | 可能出現的症狀 / 日常感受 |
---|---|---|
長期吃精製白米、精製麵粉、糖類過多的人 | 精製過程去掉穀物胚芽與糠層,B1攝取不足;高糖飲食消耗多 | 容易疲倦、精神不佳、食欲不穩定、手腳麻木 |
酗酒者 | 酒精抑制腸道吸收,增加代謝需求,還可能損傷肝臟儲存能力 | 四肢麻木、心悸、手腳刺痛、精神混亂,嚴重時可能出現 Wernicke-Korsakoff 腦病變 |
慢性腹瀉或腸胃吸收不良患者 | B1 屬水溶性維生素,吸收受損時容易缺乏 | 疲倦、倦怠感、注意力下降、皮膚乾燥、肌肉無力 |
腎臟疾病或透析患者 | 透析會流失水溶性維生素,B1 排出過多 | 疲倦、食欲不振、手腳麻木或肌肉痙攣 |
孕婦或哺乳期媽媽 | 需求量增加,如果飲食未補充足夠 B1,容易相對不足 | 易累、精神不集中、食欲異常、皮膚狀態變差 |
老年人 | 食量減少、吸收能力下降 | 精神不佳、手腳麻、容易疲倦、食欲減退 |
高強度運動者或高糖高熱量飲食者 | 代謝率高,B1 消耗增加 | 容易疲勞、肌肉痠痛、恢復慢、精神不集中 |
天然食物來源:哪些食物含有維生素B1?
雖然B1存在於許多食物中,但精緻化飲食讓缺乏的風險提高。常見來源包括:
- 豬肉(特別是里肌肉):最經典且含量高的來源。
- 全穀類:糙米、燕麥、小米,比白米、白麵保留更多B1。
- 豆類與堅果:黑豆、黃豆、花生、葵花籽。
- 其他:雞蛋、酵母、部分深綠色蔬菜。
小提醒:B1怕高溫與鹼性,長時間烹調或加工會流失,因此建議少用高溫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
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不同族群需要多少?
根據台灣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
- 成年男性:1.2 mg/天
- 成年女性:1.1 mg/天
- 孕婦與哺乳婦女:1.4 mg/天
- 兒童:約 0.5–1.0 mg/天(依年齡而異)
由於B1是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會隨尿液排出,因此雖然沒有明確的「上限耐受量(UL)」,但還是建議依照需求補充,不必追求高劑量。
維生素B1補充劑:有哪些型態與差異?
這部分是本文重點,到底市售維生素B1補充劑有哪些,為了簡化理解,在這裡只介紹單一配方,也就是只有B1,不添加其他維他命或礦物質。
常見的維生素B1補充劑
目前市面上有四種常見 B1(硫胺素)形式:硝酸硫胺(thiamine mononitrate)/硫胺鹽類、焦磷酸硫胺(TPP,活性型)、苯磷硫胺(Benfotiamine,脂溶性前驅物)與 Fursultiamine(又稱 TTFD,脂溶性誘導體/二硫化物),其中硝酸硫胺與硫胺鹽類性質類似,都是常見的水溶性製劑,其他三類則稍有不同,這裡進一步解說:
硝酸硫胺素(Thiamine mononitrate)
水溶性良好,但比鹽酸鹽稍微不易吸濕、保存較久,穩定度更高,因此食品強化(例如麵粉、早餐穀片、嬰兒配方)常首選它。穩定度高,常見於綜合維他命。
鹽酸硫胺素(Thiamine hydrochloride)
溶解度更高(比 mononitrate 溶於水更快),因此在醫藥注射劑、口服藥物配方中常見,吸收率佳,常用於單方B1補充,臨床治療缺乏症(腳氣、Wernicke 腦病變等)多使用鹽酸鹽。
- 吸收與代謝機制都是經小腸主動轉運(特定載體)或在高劑量時被動擴散吸收。吸收後在肝與其他組織內由硫胺激酶磷酸化形成 TPP(活性型)。尿中快速排出(水溶性維生素特性)。
- 經典用於預防與治療 B1 缺乏(例如腳氣病、酒精相關缺乏等),以及日常膳食補充與食品強化。藥典或配方常見為硝酸硫胺或鹽酸硫胺。
- 優點是穩定、經濟、可製成片劑或注射劑(注射多用鹽類);被廣泛研究與使用。
- 但因為是水溶性且需載體運輸,腸道吸收受限(如慢性酒精中毒、腸道功能差或轉運蛋白不足時);血漿/組織停留短(需持續補充)。在希望提升周邊/中樞組織 B1 濃度時,單吃硫胺鹽可能沒有最佳效果。
硝酸硫胺與硫胺鹽類是最常見的維他命B1補充劑,都是水溶性製劑,一般補充選擇這類形式即可
焦磷酸硫胺(Thiamine pyrophosphate),活性型 TPP,亦稱 ThDP,較少出現在一般營養補充食品
直接參與代謝,但價格較高,這類補充劑較少出現在一般營養補充食品。TPP 是 B1 在細胞內的活性輔酶形式(兩個磷酸),直接參與許多代謝酵素(如丙酮酸脫羧酶、α-酮戊二酸脫羧酶、跨糖磷酸途徑的轉酮酶等)。一般口服硫胺鹽會在細胞內被轉為 TPP。直接給予 TPP 作為口服補充並不常見(因為大分子/帶負電,不易穿膜),在研究或特定臨床條件下常以靜脈形式或利用能夠在體內代謝成 TPP 的誘導體來提高組織 TPP。
- 優點是明確、直接為輔酶;缺點是口服直接獲得 TPP 的可行性較差,且製劑與成本面挑戰;通常臨床上我們不是直接大量口服 TPP,而是促進硫胺素轉化或用更容易被組織吸收的前驅物。
- 某些需要快速糾正代謝缺陷的情況(例如嚴重缺乏或某些遺傳代謝病)可能會直接關注活性型硫胺的補充或輸注。
苯磷硫胺或苯基硫胺 Benfotiamine,脂溶性
Benfotiamine 是一種脂溶性 S-烯基硫胺素衍生物(口服後可被體內轉為硫胺素,再被磷酸化為 TPP)。設計目的是提高口服吸收與組織滲透性。
- 因為是非極性(或脂溶性)前驅物,它能比較容易地通過小腸細胞膜,經肝/細胞酵素代謝後提供硫胺素,增加細胞內 TPP 水準;相較於水溶性鹽類,口服生體利用度高、且組織滲透較佳。
- 苯磷硫胺,脂溶性前驅物,吸收率更好,特別用於糖尿病神經病變與心血管研究。
- 較好的口服生體利用度與組織滲透,臨床上針對糖尿病併發症的研究多;副作用通常少,被當作改善神經代謝性病變的一個選擇(補充、短期或中期研究顯示有益)。
- 理論上這類補充似乎更有效,但實際效果大小與研究品質不一,且對於嚴重 B1 缺乏(如急性腳氣、維他命缺乏所致的威爾尼克-柯薩科夫症)仍以高劑量水溶性硫胺鹽類與醫療處理為主。價格通常高於普通鹽類。
富舒硫胺 Fursultiamine(又稱 TTFD,維生素B1誘導體,脂溶性誘導體/二硫化物)
為一種含二硫鍵的脂溶性誘導體(源自於發現於大蒜的 allithiamine 類),設計用以提高穿膜能力並在體內轉化成多量活性型 B1(TPP)。在日本(商品如 Alinamin 等)應用廣泛。脂溶性使其能快速跨越黏膜/細胞膜,進入血液與組織;到達細胞後經還原/代謝反應釋放硫胺素,隨後生成 TPP。研究指出它能在組織中維持較長時間的 B₁ 活性濃度,但這種類型目前主要流行於日本產製的 B1,其他各國少見。
- 吸收快、組織親和力高,能在體內生成較高的活性型硫胺,使得在需要迅速提高組織濃度時較有優勢。
- 用於 fatigue(疲勞)、神經性症狀、某些醫療級 B 群配方。部分研究和產品宣稱可較短時間改善疲勞、肌肉痠痛或神經相關症狀。日本市場與一些保健品/處方包含此成分,例如:合利它命(アリナミン)。
- 這種形式的B1原理是:水溶性的維生素B1如果沒有運輸蛋白(輸送載體),就無法通過脂質組成的小腸細胞膜;但是脂溶性的「Fursultiamine」無需運輸蛋白,就能通過細胞膜進入人體或血液。
形式 | 主要特性 | 吸收/組織分布 | 臨床用途/優勢 | 限制/缺點 |
---|---|---|---|---|
硝酸/鹽酸硫胺(硫胺鹽) | 經典水溶性鹽,穩定、便宜。 | 需腸道載體吸收;尿排出快。 | 預防/治療典型 B₁ 缺乏,食品強化。 | 組織滲透較差;需頻繁補充。 |
TPP(焦磷酸硫胺) | 活性型輔酶(在細胞內直接作用)。 | 由硫胺素在體內磷酸化產生;口服直接到達有限。 | 生化功能直接、有診斷與研究價值。 | 口服直接給予有限;製劑與成分問題。 |
Benfotiamine(苯磷硫胺) | 脂溶性前驅物,生體利用度高。 | 容易跨膜,增加細胞內 TPP。 | 糖尿病周邊神經/微血管併發症研究多。 | 價格較高、不是所有用途都被一致認可。 |
Fursultiamine(TTFD) | 二硫化脂溶性誘導體,組織親和性高。 | 快速穿膜、體內轉化成活性 B₁ 並可維持較久。 | 用於改善疲勞、神經症狀(日本/保健品市場常見)。 | 國際使用規範不一,長期安全需更多資料。 |
實務建議(臨床與保健角度)
不同型態的選擇與設計,其實與吸收效率、用途和成本有關。一般人透過均衡飲食就能滿足需求,但若有特殊疾病或高需求族群,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特定型態補充。
- 急性或嚴重缺乏(腳氣、威尼克 encephalopathy、酒精性營養不良):首選標準治療(醫療處方)通常是高劑量水溶性硫胺鹽注射或口服(依病情),因為這是經驗與指引支持的做法。直接用吸收好但屬補充劑範疇的脂溶性誘導體 不可替代 緊急醫療處置。
- 慢性疲勞、一般補充或欲改善神經代謝(如糖尿病神經病變):Benfotiamine 或 TTFD 類脂溶性誘導體在研究中顯示對改善某些神經病變或代謝指標有潛力,可作為補充選項,但應與醫師討論(因療效、劑量、產品品質與法規不同)。
- 用藥/安全:大多數情況 B1 的毒性低(為水溶性維生素,過量部分可由尿排出),但脂溶性誘導體的藥代動力學不同,且與某些藥物或病況可能有交互或代謝影響,故長期高劑量使用應諮詢專業。
維生素B1雖然不像維生素C或D那麼常被討論,但卻是能量代謝和神經健康的核心角色。缺乏可能帶來的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從輕微疲勞到嚴重神經病變都有可能。平時多吃全穀、豆類、堅果與瘦豬肉,就能幫助身體維持穩定能量。如果有長期疲勞、嗜酒、糖尿病或高壓族群,也可以考慮在專業建議下補充B1,讓身體的「能量開關」隨時保持最佳狀態。
- Carney MW, Williams DG 和 Sheffield BF (1979) 新入院精神病患者缺乏硫胺素和吡哆醇 Thiamine and pyridoxine lack newly-admitted psychiatric patients.。Br. J. Psychiatry 135, 249–254 10.1192/bjp.135.3.249 ↩︎
- Zhang G., Ding H., Chen H., Ye X., Li H., Lin X.et al. (2013) Thiamine nutritionalstat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 J. Nutr. 143, 53–58 10.3945/jn.112.167007 ↩︎
- Ghaleiha A., Davari H., Jahangard L., Haghighi M., Ahmadpanah M., Seifrabie M.A.et al. (2016) Adjuvant thiamine improved standar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66, 695–702 10.1007/s00406-016-06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