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藥局或保健食品專櫃,隨便拿起一罐維他命,背後標示可能會看到一些讓人頭大的縮寫:DRI、RDA、AI、UL…。這些數字是來自營養學界設定的「安全食用守則」,你一日應該攝取多少?不要超過多少。深入認識營養補充品的基本知識,讀懂營養品營養標示!
現代人喜歡補充營養素,市面上的綜合維他命產品,通常含有維持健康所必需的 13 種維他命,包括脂溶性的維他命A、D、E、K和水溶性的維他命B群及C,有些產品還會加上鈣、鐵、鎂、鋅、鉻等 16 種礦物質。
1998年台灣消費的膳食補充品中以維生素類產值約35-40億元與礦物質類產值約10-12億元為大宗,其中以更年期婦女與孕婦、兒童為主要消費族群。這個數字不斷成長中!
尤其C群、B群、鈣等更是許多人補充營養品必備清單,不管是維生素、礦物質,掌握這些營養品建議攝取量是必要知識。雖然絕大多數人都能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素,但因為偏食、生活型態、年齡、壓力、疾病、藥物等多種因素,仍有特定族群與情況需要補充。重要的是正確的依照指示選擇補充品。成人一日建議攝取量是多少?吃太多會有什麼副作用?怎樣算吃太多?這些都會出現在營養標示中。
每日建議攝取量解析
我們一般擔心維他命、礦物質吃多了會有副作用,但到底應該補充多少?每日建議攝取量怎麼判斷?最高能吃多少?其實這些問題牽涉到幾個相關知識點:
- 建議攝取量怎麼來的,這是一個保守的數據還是嚴格的死標準?
- 副作用會有什麼影響?有致命風險還是疾病?
- 一般情況下吃營養品會超量嗎?日常飲食攝取維生素、礦物質,額外補充會超量嗎?
- 如果要補充,應該怎麼選擇劑量?
建議攝取量怎麼來的?
建議攝取量是醫學上一個名詞,用來定義營養素每日攝取標準,是基於統計學的概念。因為每個人每日狀況條件都不同,因此需要的營養素劑量也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在訂定標準時,考慮了平均數、標準差等意義。
現代關於營養素的建議量其實是一組數字,來自「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涵蓋多個數值的參考值,適用對象為健康人群。這組數字是數十年不斷演變後的科學結果。
最早的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來自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報告,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旗下的食品與營養委員會(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FNB) 在 1941 年首次提出,當時正值二戰期間,官方擔心士兵和平民營養不足,需要「最低安全攝取標準」。
第一版 RDA 其實只針對9 種必需營養素提出每日建議攝取量,包括:蛋白質、能量(熱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維生素B2)、菸鹼素(維生素B3, Niacin)、鈣;1943 年第二版 RDA:增加鐵,1948 年第三版 RDA:納入更多B群(如 B6、B12)與其他礦物質。之後 RDA 持續修訂,每隔 5–10 年更新。
由於學科演進,因此單一的RDA並不足以涵蓋實務面的完整需要,從政策指引、科學驗證等等,都需要更周延的數據,比如說,RDA是我應該攝取的營養量,那如果超過會有問題嗎?超過多少才有問題?尤其面對一些疾病患者,也需要可依循的數值指示,因此催生DRI的概念。
DRIs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有那些?
1990 年代:美加合作,由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 現改名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NAM)與加拿大健康部(Health Canada)共同制定DRIs。DRI 不只包含 RDA,還有:
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平均需要量)
- 確立特定的營養素充足/缺乏的指標(specified indicator of adequacy)
- 以具規模、有控制對照、能呈現劑量反應效應之人體研究為依據。
- 滿足健康人群中的50%的人之一日攝取估計值,用中位數。
- 實務運用時,假如某人連 EAR 數值都達不到,幾乎可以確定「不足」的風險很高,若時間一長,就可能有致病風險。
- 這個數值也常用於營養調查,可以判斷群體的缺乏狀況(例如:台灣學生的鈣攝取普遍低於 EAR → 鈣缺乏風險高)。
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建議攝取量)
- 滿足特定年齡層及性別的健康人群中97%~98%的人,一日所需要的每日平均營養素攝取量,可理解為「最安全的每日建議量」。
- 大部分營養標示(如台灣食品營養標示的 %DV)就是拿 RDA 當基準。一般人若攝取量接近 RDA,幾乎不用擔心缺乏。舉例來說:成年人維生素 C 的 RDA 為 100 mg → 平常一顆橘子就能滿足。
- 建議攝取量係利用平均需要量(EAR)估算:RDA = EAR + 2 x SDEAR,SD: EAR之標準偏差。
- 當有關需要量變異性的研究數據不足以計算SDEAR時,通常將假定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為EAR的10%。公式是:RDA=EAR+2(EARx 0.1) = EAR x 1.2。
AI(Adequate Intake, 充足攝取量、適量攝取量)
- 基於一組(或多組)健康人群觀察或實驗確定的營養攝取量的近似值——用於無法確定 RDA 的情況。
- 研究數據不足,無法訂出EAR,因而無法計算出RDA,比如6個月以內嬰兒之營養需求均以AI表示。因此實驗以健康、飲食攝取狀況良好的母親,以完全母乳哺餵嬰兒,其母乳之營養成分、含量訂定此階段嬰兒之AI。
- 缺乏足夠研究資料時,依觀察值或實驗估計的建議攝取量。特別出現在「水分、膳食纖維、嬰兒營養素」等難以精準測定需求的營養素。舉例來說,水的適當攝取量男性每日 3,000 ml、女性 2,200 ml → 代表平均人每天至少要喝+食物攝取達到這個水量,才比較保險。
- 通常被視為「建議攝取的參考上限」,但其科學基礎沒有 RDA 穩固。
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可耐受最高攝取量/上限攝取量)
指每日營養素攝取的最高水平,該水平對幾乎所有普通人群而言,都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攝取量超過 UL 時,發生不良影響的風險會增加。除非另有說明,UL 代表從食物、水和補充劑中攝取的總攝取量。
- 代表「吃太多會有危險」的界線。
- 特別重要在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劑的選擇上。
EAR、RDA 數值可以用下圖來呈現。EAR 就代表左邊一半人可滿足的量。
![(a)根據醫學研究所和歐洲食品安全局的數據,(估計)平均需求量 [EAR(AR)] 和建議膳食攝取量(人口參考攝取量)[RDA(PRI)] 在人群營養需求分佈中的位置(b)假設營養素的正常需求分佈,包括百分位等級](https://bestshop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9/a-The-placement-of-Estimated-Ave.jpg)
名稱 | 說明 |
---|---|
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 | 建議攝取量值是可滿足97-98﹪的健康人群每天所需要的營養素量RDA=EAR+2SD。 |
足夠攝取量 Adequate Intakes﹙AI﹚ | 當數據不足無法定出RDA值時,以健康者實際攝取量的數據衍算出來之營養素量。 |
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 估計平均需要量值為滿足健康人群中半數的人所需要的營養素量。 |
上限攝取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 對於絕大多數人不會引發危害風險的營養素攝取最高限量NOAEL or LOAEL/不確定因子 參見:各營養成分上限攝取量列表(List of Nutrition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 包含RDA、AI、EAR及UL |
讀者可以想像 RDA 就像「交通號誌」:
- EAR(平均需求量) = 黃燈 → 這是最低需求線,一半的人在這個量就足夠,但另一半可能不夠。
- RDA(建議攝取量) = 綠燈 → 這是專家設的安全標準,吃到這個量,幾乎所有人都能順利「過馬路」,避免缺乏。
- UL(最高攝取量) = 紅燈 → 吃超過這個量,就可能有副作用或中毒風險。
這四個數值是優先需要認識的營養標示,幾乎國際通用,另外還有幾個也可能出現,分別是:
- NRV(Nutrient Reference Value,營養素參考值):歐盟常用,類似 DV。
- DRV(Dietary Reference Value):歐盟的總稱,類似DRI,包括 EAR、RDA、AI、UL。
- %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WHO/FAO 文件裡常用,與 RDA 接近。
這些值背後是整合流行病學、臨床實驗、代謝試驗與生物指標的研究。其他國家也有各自的參考數值,例如:
- 日本:制定「日本人膳食攝取基準(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Japanese)」由 厚生勞動省 公布,每 5 年更新一次。
- 歐洲:由 EFSA(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歐洲食品安全局) 提供攝取建議值。
- WHO/FAO:針對國際公共衛生提出比較廣泛的營養需求指引,但細緻度比不上美國或日本的版本。
而台灣也有自己的版本,DRIs 全名: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Taiwanese)。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前身為衛生署)統籌,委託國內營養學專家學者組成「DRIs 修訂委員會」撰寫。主要依據:
- 美加DRIs(IOM/NAM)為主要參考架構。
- 日本膳食攝取基準 與 WHO/FAO 建議 亦有納入比較。
- 台灣本土資料則參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NHES)、國人飲食消費資料、學齡兒童/老人營養調查等。
目前最新版本是第八版(2023 年 12 月公告,2024 年起實施)。更強調慢性病預防、孕婦與哺乳婦需求、老年營養、膳食參考值數據化呈現。台灣的DRIs 還使用了幾個數值作為導引:
巨量營養素可接受範圍(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 AMDR)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的「建議熱量分布範圍」,能在滿足能量需求的同時,降低慢性病風險。提醒人們不只要「吃夠能量」,還要「分配得健康」。
- 確保攝取足夠的必需營養素,同時可預防慢性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肥胖、糖尿病等) 之風險。
- 對成人來說,熱量來源合理分配為:碳水化合物:45–65%;脂肪:20–35%;蛋白質:10–35%。有下限與上限值。
- 如果一個人一日熱量 2000 大卡,碳水應落在 900–1300 大卡(225–325 g);如果碳水 < 45%(例如生酮飲食),可能增加營養不均風險;但如果 > 65%(高碳飲食),可能增加糖尿病、肥胖風險。
每日估計熱量需要量(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 EER)
特定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身體活動量、身體健康者,維持能量平衡狀況下,平均每日飲食之熱量攝取。
- 維持體重與正常活動所需的「平均每日熱量」。
- 依照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活動量,通常以迴歸公式推估。
- 簡單說,EER = 「你每天大概需要多少卡路里」。若攝取 > EER → 長期易增重;若 < EER → 可能導致體重下降或營養不足。
慢性疾病風險降低攝取量(Chronic Disease Risk Reduction, CDRR)(鈉、鉀)
慢性病風險降低攝取量是最新納入的 DRI 類型,2020 年美國版正式提出。
- 基於科學證據、實證醫學中等強度以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證據,以預防慢性疾病風險為目標,所建立的必需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量。
- 針對某些營養素,設定一個「上限或建議範圍」,用來降低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風險。
- 不只是避免缺乏,而是以「降低疾病風險」為核心。
- 台灣第八版鈉的DRI 將納以CDRR概念呈現。鈉(Sodium):CDRR ≤ 2300 mg/日 → 因為高鈉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有強烈關聯。2300 mg 鈉 ≈ 5.8 g 食鹽(NaCl) ≈ 一平茶匙鹽,台灣國民營養調查(NAHSIT 2013–2016)發現,成人平均鈉攝取量約 3500–4000 mg/日,普遍超標。
- 飲食纖維(尚在研究中):可能會納入 CDRR,因為高纖維能降低糖尿病與大腸癌風險。
- 與 UL 不同:UL 是「吃太多會中毒或急性危險」,CDRR 是「吃太多會增加慢性病風險」,即使沒有立即毒性。
如何訂定出建議攝取量
在醫學研究角度,要訂出這個數值其實一點也不容易。第一關就是龐大的研究樣本達數萬人之多,注定是一個大型研究,才足以支持給出研究群體的參考建議值。
「每日建議攝取量」(RDA,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或「參考攝取量」(DRIs,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不是廠商隨便訂的,而是由醫學、營養學研究與長期追蹤數據推導出來的。
研究人員還需要先找出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缺乏會導致的臨床症狀,用來評估最低劑量,缺乏就會發生什麼,例如:
- B1 缺乏 → 腳氣病(beriberi)、神經系統異常。
- B6 缺乏 → 貧血、抑鬱、皮膚炎。
- B12 缺乏 → 巨幼紅細胞貧血、神經損傷。
有了這些可以觀察到的症狀,才能知道線在哪裡,接著再透過臨床試驗,測量最低可以避免症狀的攝取量。同時考慮不同族群(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的需要量,以及吸收利用率的差異。說到這裡,就知道現行的建議標準是多麼不容易。
研究人員找到願意配合調查的樣本人口,然後一一記錄統計,就會得到一個常態分配數值模型,依照這個模型再做統計判讀與處理。
EAR 的「50%」並不是說「找100人,有50人剛好足夠」。而是把不同研究的需求數據彙整後,假設營養需求在群體中呈「常態分布」。EAR 被定義為分布曲線的「平均數」;RDA 則是平均數再加兩個標準差(大約覆蓋 97–98% 的人)。這是統計學上的課題。
「估計平均需求量」(EAR,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意思是 50% 人口在這個攝取量下足夠。然後再加上安全係數,往上調到能滿足 97–98% 人口需要,這才是RDA。
舉例來說,美國 NHANES 的樣本量常是數萬人,例如 2011–2014 年間就有超過 20,000 名受試者提供血液 + 飲食數據,用來推算 B12、葉酸的攝取狀況。
如果研究發現成人女性平均需要 1.0 mg B1/天 才能維持紅血球轉酮醯化酶活性,標準差大約 0.1 mg。那麼 EAR = 1.0 mg,而 RDA = 1.0 + (2 × 0.1) = 1.2 mg。這樣就能保證「大多數人(97–98%)攝取這個量都不會缺乏」。
實際研究B12時,研究用「同型半胱胺酸(Hcy)」與「甲基丙二酸(MMA)」當缺乏指標,發現每天攝取 ~2.0 µg B12,大約一半人(50%)血值正常 → 這就是 EAR。再加安全係數,推導出 RDA = 2.4 µg。參考:O’Leary & Samman, Nutrients 2010; Allen LH, Am J Clin Nutr 2008。
總結來說,每日建議量來自 臨床研究 + 統計學安全係數。對一般人來說,這不是「最精準的個人需求量」,而是「保險線」,確保不會缺乏。
以B群來說,依據臺灣「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第八版的總表與說明,發現公開資料中B 群維生素(維生素 B1, B2, B3, B6, B12, 葉酸, 生物素, 泛酸等)的 RDA/AI 各年齡層數值都有,但UL(最高耐受量)的部分對 B 群大多沒有設定或未公開設定的項目較多。
年齡組別 | 性別 | B1 (硫胺素, RDA/AI) | B2 (核黃素) | B3 (菸鹼素, RDA/AI, NE) | B6 (吡哆醇) | B9 (葉酸, μg DFE) | B12 (鈷胺素, μg) | 泛酸 (B5, AI) | 生物素 (B7, AI) |
---|---|---|---|---|---|---|---|---|---|
嬰兒 0–6 個月 | — | AI ≈ 0.4 mg | AI ≈ 0.3 mg | AI ≈ 2 mg NE | AI ≈ 0.1 mg | AI ≈ 40 μg DFE | AI ≈ 0.5 μg | AI ≈ 0.2 mg | AI ≈ 10 μg |
嬰兒 7–12 個月 | — | ~ 0.5 mg | ~ 0.4 mg | ~ 4 mg NE | ~ 0.3 mg | ~ 50 μg DFE | ~ 0.5 μg | ~ 0.2 mg | ~ 20 μg |
幼兒 1–3 歲 | — | ~ 0.6 mg | ~ 0.5 mg | ~ 6.5 mg NE | ~ 0.5 mg | ~ 70 μg DFE | ~ 1.0 μg | ~ 0.5 mg | ~ 25 μg |
兒童 4–6 歲 | — | ~ 0.8 mg | ~ 0.6 mg | ~ 8 mg NE | ~ 0.8 mg | ~ 100 μg DFE | ~ 1.5 μg | ~ 1.0 mg | ~ 30 μg |
兒童 7–9 歲 | — | ~ 1.0 mg | ~ 0.8 mg | ~ 10 mg NE | ~ 1.0 mg | ~ 150 μg DFE | ~ 1.8 μg | ~ 1.5 mg | ~ 35 μg |
兒童 / 青少年 10–12 歲 | 男 / 女 | ~ 1.2 / 1.1 mg | ~ 1.1 / 0.9 mg | ~ 14 / 12 mg NE | ~ 1.2 / 1.1 mg | ~ 200 / 180 μg DFE | ~ 2.0 / 1.8 μg | ~ 2.0 mg | ~ 40 μg |
成人 19–30 歲 | 男 / 女 | 1.2 / 1.1 mg | 1.3 / 1.1 mg | 16 / 14 mg NE | 1.3 / 1.2 mg | 400 μg DFE | 2.4 μg | 5 mg | 30 μg |
成人 31–50 歲 | 男 / 女 | 相同成人值(1.2 / 1.1 mg) | (1.3 / 1.1 mg) | (16 / 14 mg NE) | (同成人) | 400 μg DFE | 2.4 μg | 5 mg | 30 μg |
年長者 51–70 歲 | 男 / 女 | 1.2 / 1.1 mg | 1.3 / 1.1 mg | 16 / 14 mg NE | 1.5 / 1.4 mg | 400 μg DFE | 2.4 μg | 5 mg | 30 μg |
71 歲以上 | 男 / 女 | 1.2 / 1.1 mg | 1.3 / 1.1 mg | 16 / 14 mg NE | 1.6 / 1.5 mg | 400 μg DFE | 2.4 μg | 5 mg | 30 μg |
- 在臺灣第八版 DRIs 的公開資料中,大多數維他命 B 群(如 B1, B2, B5, B7, B12)的沒有明確 UL 提示。也就是說,目前臺灣官方並未設定這些的上限攝取量或至少未在總表中公開。
- 有些國際機構(如 NIH / EFSA /美国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有為 B6、菸鹼酸 / niacin(補充形式)、葉酸(synthetic folic acid) 等設立 UL。例如,B6 的 UL 在國外是約 100 mg/day(成人)等級,但這些 UL 數值在臺灣 DRIs 中未被收錄為本地 UL。
- 「NE」指菸鹼素當量(niacin equivalent),包含 diet 中色氨酸可轉換為 niacin 的部分。臺灣 DRIs 採用 NE 表示菸鹼素需求。
- 成人與老人的 B6 在第八版中略有提高,反映年紀大可能吸收效率降低或代謝需求改變。
- AI vs RDA:若某些年齡/性別/維他命的科學數據不足以設定 EAR → RDA,則採 AI(足夠攝取量)。例如嬰幼兒階段很多 B 群都是 AI。
更完整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可以參看PDF附件。不過更多的營養補充品已經將這些標示簡化,以DV來告知消費者。
DV(Daily Value)每日參考值以及%DV百分比每日參考值。這是實務上為了簡化告知消費者設計的數值。將營養含量除以RDA,再以百分比表示,超過100%就是代表這份營養品超過你的每日建議攝取量。
很多營養補充品設計時會超過將DV值拉高許多,這牽涉到吸收率與實際利用率,有些營養素超量會隨身體排除,但有些則容易累積,因此選用前,仍然建議不要超過太高建議攝取量,以免產生嚴重副作用。
UL(最高耐受攝取量)重點(哪些 B 有 UL、哪些沒設定?)
有設定 UL 的常見 B 群
- 維生素 B6(Pyridoxine):UL(成年)約 100 mg/day(美國 FNB 的數值);EFSA 也對 B6 長期高劑量導致周邊神經病變證據做出評估並給出上限建議。高於 UL 長期使用會有神經性副作用。
- 菸鹼酸(Niacin,主要指補充型 nicotinic acid):有補充引起潮紅與肝毒性的上限(補充使用者常見上限 ~35 mg/day(推薦的補充上限,指非治療用的耐受上限),但治療性高劑量須醫師監督)。
- 葉酸 (Folic acid, 合成型):合成葉酸(fortified foods / supplements)有 UL(成人約 1000 μg/day 以避免掩蓋 B12 缺乏);天然食物中的葉酸則不計入UL評估方式一樣。
一般沒有設定 UL(或證據不足)
B1、B2、B5、B7、B12 在多數評估中 未設定明確 UL(因為從食物或一般補充劑較難達到毒性),但仍需注意高劑量長期使用的潛在風險(例如生物素大量攝取會干擾某些醫院檢驗結果)。
體重/年齡/生理狀態如何影響需求
年齡越小(成長期)或懷孕哺乳期間需求會提高
DRI 的設計通常以「生命階段」分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孕產、老年),各階段以生理需求(生長、懷孕、哺乳、維持代謝)與功能性終點(如血中指標、紅血球生成)來訂定 RDA/AI。因此 年齡越小(成長期)或懷孕哺乳期間需求會提高(例如葉酸、B12 在妊娠期的需求增加)。
成人多數 B 群 RDA 採「固定量」而非直接依體重線性換算
有些營養素的需求會以體重或能量需求做調整(例如嬰兒的 AI 以每公斤體重計);但成人多數 B 群 RDA 採「固定量」而非直接依體重線性換算——一般以 19–50 歲為基準族群。在極端體重/極高代謝需求(馬拉松運動員、重度體力工作者)下,實務上會按能量消耗或臨床指標微調補充。
生理與病理狀態需要醫師/營養師監測或補充
懷孕、哺乳、某些慢性疾病(腸吸收不良、胃切除)、長期使用某些藥物(質子泵抑制劑、metformin、抗癲癇藥)會改變吸收或需求,這些情況通常需要醫師/營養師監測或補充。B12 在老年人因胃酸與內因子下降,即使飲食含量足夠也可能吸收不足。
第八版DRIs與各國膳食營養素建議項目比較

台灣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目前